連接器雖然只是小小零件,但研發起來卻相當仰賴工程師的專業經驗與跨領域能力。為了培育更多連接器研發工程師新血,優群科技透過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舉辦的「iPAS電磁相容初級工程師產學交流研習活動」,藉由課程與認證考試無縫接軌,協助企業更快快、系統化養成人才,為整個產業人才培育注入一大助力。
小零件有大學問:連接器比你想的更重要
電子連接器(electrical connector)是什麼?多數人的第一直覺應該就是「插頭」,或是眼下最為廣泛應用的「TYPE C」,然而就專業的角度來看,其實連接器是各種電子訊號間不可或缺的橋樑,負責將不同的電子元件串接並發揮最大效能,用「連接器的品質的好壞,往往牽動整個電子系統的穩定性」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最常見也易懂的例子就是,當我們把隨身碟插入USB埠時,滑鼠移動有時會變得卡卡的,這其實就是連接器設計不良造成的訊號干擾。」優群科技高頻技術部經理饒瑞昀說明,高頻下的連接器設計若處理不當,容易影響其他元件運作,這樣的問題只有真正理解頻率特性與訊號路徑的設計工程師才能徹底排除。因此,連接器絕非單純組裝,背後涉及複雜的訊號整合、機構設計與電磁相容考量。
從高速傳輸到客製化應用,研發人才需跨域實力
隨著高速傳輸技術與多元應用日新月異,連接器必須同時兼顧訊號完整性與結構安全性,設計工程師除了需掌握終端設備的頻率特性與環境變異,還必須具備快速客製化的能力,才能在工控、車用、消費電子等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國際大廠的長期合作夥伴。
「連接器設計若只看本體,不理會訊號源與接收端,絕對是不夠的。」饒經理直言,連接器往往與天線共構,若設計不周,訊號就可能相互干擾。因此,他非常鼓勵內部的連接器研發工程師報考iPAS的「電磁相容工程師」與「天線設計工程師」證照,唯有建立跨領域的思維,才能設計出不中斷、不干擾的連接器。
饒經理的想法與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不謀而合,協會積極舉辦「iPAS 電磁相容初級工程師產學交流研習活動」,讓企業得以以實務需求為出發點,直接將課程與能力鑑定制度結合,縮短人才養成期。饒經理分享,自己曾帶著團隊參與課程,發現即便是資深工程師,也能從中吸收原理知識、激發新一波的設計靈感,為公司創造更多研發價值,也為自身職涯增添競爭力。
鼓勵工程師參與課程並積極報考iPAS能力鑑定
連接器設計橫跨機構、材料、電磁理論與通訊應用,養成門檻高、學習曲線長,對企業而言更需要積極投資。優群科技作為國內指標性連接器大廠,自然更需要同時具備設計與系統整合能力的人才。
「不是有機械背景就能設計連接器,也不是懂電子就能搞定訊號問題。」饒經理坦言,跨領域能力與持續進修是人才不被淘汰的關鍵,公司也因此提供iPAS獲證獎金:考取 iPAS 初級認證可領 5,000 元,中級認證更高達 1 萬元,期盼激發工程師在繁忙工作中持續自我成長。
目前,優群內部已有多位工程師參與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所舉辦的課程,未來也會持續鼓勵同仁報考iPAS,期盼透過產業培育能量與認證制度,建立起一套更完整的人才循環機制,讓連接器不只是接起訊號,更能連接起產業的未來。